一直以来,“白富美”、“白瘦幼”、“一白遮百丑”等等都是大众审美上对女性附加的固化标签和既定标准,时尚美妆的热销产品也往往少不了“显白”“美白”“亮白”的吸引字样。尽管我们越来越多地高呼“做自己”,但又有多少女生能够完全脱离这种美白崇拜的裹挟?这种特定的审美标准甚至一度走向畸形,它是怎么出现的?我们还有可能打破肤色宿命的可能性吗?
近日,迪丽热巴和宋小宝参加北京台春晚的海报造型使得“迪丽热巴宋小宝最强肤色差”这一话题占领热搜,网友更将其玩出“学车前后”、“奥利奥”、“认真做防晒和海岛度假后的你”等等趣梗,再度掀起关于肤色深浅的讨论。可喜的是,我们社会的审美也越来越多元化,肤色深、皮肤黑似乎不再是羞于启齿或遮遮掩掩的缺陷,小麦色、古铜色皮肤的美也逐渐被看见,但可叹的是,也许我们在网络高喊打破肤色偏见的同时,也乐于购买最新款的美白精华……有能力、有勇气与“审美歧视”对抗的依然是少数人,更多的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仍旧以“美白至上”为枷锁。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说一句,“就是不够白,那又怎么样,姐姐喜欢。“
肤色深浅的历史“鄙视链”
崇尚白皮肤的文化由来已久,或许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时代,我们先从经济、阶级的角度来看看白色皮肤凭什么可以“大行其道”。
农业社会
早在奴隶制社会,肤色深浅的差异就被划为阶级地位的象征符号。奴隶需要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,长此以往,皮肤必定趋于黝黑和粗糙,而养尊处优的奴隶主则不必遭受猛烈阳光的摧残,依旧保留较浅的肤色。因此,健康白皙的皮肤就成为了富裕、权力、优越生活的象征。可以说,对浅色皮肤的向往和追崇离不开历史上阶级分化留下的烙印。《左传》有言,“肉食者无墨”。古代的当权者几乎不可能皮肤黝之一。
奴隶和权贵者
肤色深浅与社会审美的联系也自此密不可分。从古代的诗句可以窥探当时盛行的审美观,实际与现代社会无异,美男子与美女子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“肤如凝脂肌如雪”。薛昭蕴的《浣溪沙》感叹,“倾国倾城恨有馀,几多红泪泣姑苏,倚风凝睇雪肌肤。”描写美男子的《世说新语·容止篇》也道,“何平叔美姿仪,面至白。”
中国古代美女子
最近,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——对陕西一处春秋时期遗址男性贵族墓出土的微型铜罐内残留物分析,发现该残留物由牛脂作为基质混合一水碳酸钙颗粒,为美白化妆品。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男性化妆品,将中国美容面脂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,证明在千年以前的贵族社会,美白就已成为阶级内部时尚和文化认同的象征。
新闻报道截图
这种审美认知也并非中国特有,在江户时代的日本,女性用米粉来美白脸部。有一句日本谚语也是:“白皮肤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七种缺陷。”西方文化中的童话故事,主角的肤色也常与其性格特点、道德品质相挂钩,肤色较浅的人物多为正义、善良、美好的象征。似乎肤色深浅早已成为我们评判他人的定式思维的一部分,嵌入长长的历史鄙视链。
延续至今的美白崇拜也是审美陷阱
肤色的鄙视链成为裹挟社会审美的枷锁延续至今,虽然有人尝试挣脱,但更多的人掉入它划定的肤色偏见陷阱。
巴西女摄影师Angelica Dass记录的各种人类肤色色号
有的人因为天然较深的皮肤而感到自卑甚至遭受恶意。知乎上有个话题是“皮肤黑是怎样的体验?”其中,较多负面情绪的回答大多写有一个关键词,就是“自卑”。一些肤色较深的女生也谈到因此遭受的嘲笑和讥讽,比如被班上的同学起外号为“二黑”,被调侃“晚上看你骑车像是无人驾驶”等等,而这些经历会一直印刻在她们内心之中,并不断将这种天然的正常的肤色特征恶化为自我缺陷的怀疑。
知乎话题截图
有的人主动或被动地成为鄙视链的一环,成为“美白至上”的美白主义者,她们也是各种美白热销产品的忠实拥趸,“显白”“美白”就是于她们而言不可抵抗的广告词。正常的美白无可厚非,但由于审美偏见,可能会出现更为极端的情况。过度的美白会造成身体健康的损害,或是滥用一些空有噱头的劣质美白产品而产生致癌风险,比如,美白乳霜常含有汞、对苯二酚等与皮肤癌有关的成分。
或是过度强调美白、陷入病态。听信偏方服用珍珠粉希望变白,但在营养学上,服用珍珠粉美白是没有根据的,而且珍珠粉可能会因海水污染等问题而变成劣质,属矿物质也可能会有重金属残留,对身体造成损害。有报道称,防晒霜、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。很多时候,病态美白是在用我们自己的长期健康作为改变肤色的筹码。
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,在仍以美白为王的社会,女性追求肤白貌美再正常不过,但如果让爱美之心和审美偏见完全驾凌我们的理智和判断力,那么,我们对于社会肤色鄙视链的存在都难辞其咎。
我们在一点点改变吗?
我们在一点点地改变,审美多元化的社会就是不断地尝试打破肤色鄙视链,让美白为王的历史和固有偏见淡化,直至消失。当今也有很多黄皮、黑皮的明星艺人让大众看到她们的自信、气质和不一样的美,这种美感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和赞扬。就像永远保持气场全开的吉克隽逸,在维密舞台光芒四射的Miranda Kerr,被称为“巧克力芭比美人”的国际非裔超模Jourdan Dunn……她们都在自信地告诉我们,女性的美,与肤色无关,而有万千种定义。
吉克隽逸
Miranda Kerr
Jourdan Dunn
摄影师Kwame Brathwaite特别擅长拍摄黑人女性的照片,在他的镜头里,黑人女性梳着自己国家或者民族流行的发型,穿着非洲特色的服饰,他的照片也挑战了“单一崇尚浅肤色”的标准。
Kwame Brathwaite作品
这种改变并不简单,与深深烙印在历史中的固有审美观对抗,注定艰难,但可以预见的是,我们有信心做到。
时尚和潮流不再是殿堂之上的陈列与摆设,对美的评判和界定也不再被贵族阶级垄断与霸占,时代的发展给了社会上每一个人、每一类群体发声的机会和宣扬何为美的权利,我们能够在更加广阔和不断成长的社会寻找更多、更强烈的共鸣,而最重要的是,我们看到了自己。
希望每个女生,无论是追求于美白,还是自信于本身,都能先看到自己。这样,皮肤的深浅就不再是枷锁,而仅仅作为不同特色的存在。
文/徐玮珧
冷眼奢华观察站|iLuxureport
唯物质主义精神家园,中国第一个用谷歌眼镜采访的自媒体
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,与主页君一起冷眼奢华